文章出自:上海崗亭廠家 責任編輯:上海崗亭廠家 作者:崗亭 訪問量:0次 發(fā)表時間:2019-09-08 22:09:06
產品名稱:上海縣崗亭形象崗亭玻璃崗亭防彈崗亭不銹鋼崗亭廠家
上海縣
1291年(元朝至元廿八年)設立上??h,縣治定于上海鎮(zhèn)(南市),縣衙設在上海鎮(zhèn)來榷場(今稱為十六鋪)。
1927年7月7日,設上海特別市,上海縣治所在的南市連同寶山縣共17市鄉(xiāng)劃歸上海特別市,分出江蘇省,其余仍屬于上??h。1958年,上??h由江蘇省劃入上海市。
上??h是上海市原10郊縣之一,位于上海腹部,與上海市區(qū)西南部犬牙交錯。縣境北端是東流的吳淞江;上海最大的河流黃浦江,從女兒涇入縣境,在閘港折而迤北,經龍華鎮(zhèn)東流入上海區(qū),把全縣分成浦西、浦東兩部分。1983年,面積427.83平方公里,耕地38.7萬畝;居民14.8萬戶,55.6萬人,農業(yè)和非農業(yè)人口分別占69.6%和30.4%;轄有5個縣屬鎮(zhèn)、17個鄉(xiāng)。1988年,面積37844平方公里,耕地33.6萬畝;居民12.3萬戶,41.6萬人,農業(yè)和非農業(yè)人口分別占79.3%和20.7%。
1992年,上??h與老閔行區(qū)合并,成立新的閔行區(qū),上??h退出了歷史的舞臺。[1]
中文名稱上??h外文名稱ShangHaiCounty行政區(qū)類別縣所屬地區(qū)今閔行區(qū)下轄地區(qū)轄3個縣屬鎮(zhèn)、16個鄉(xiāng)政府駐地縣治莘莊鎮(zhèn)電話區(qū)號021郵政區(qū)碼201100方言上海話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車牌代碼滬
目錄
1歷史沿革
?縣治沿革
?地域變化
2地理環(huán)境
?地形地貌
?氣候特征
3行政區(qū)劃
4資源
?植被
?動物
5經濟
?農業(yè)
?工業(yè)
6交通
7人口
8著名人物
9旅游
10教育
歷史沿革編輯
縣治沿革
1291年(元朝至元廿八年)8月19日(農歷七月廿四日),朝廷準松江知府仆散翰文奏設立上??h,縣治定在宋朝設立的上海鎮(zhèn)(后來稱為南市),縣衙設在上海鎮(zhèn)來榷場(后來稱為十六鋪)。
清代“上海縣”五兩圓錠一枚
清代“上??h”五兩圓錠一枚[2]
1298年(元朝大德二年),上??h縣衙從來榷場遷至曲家灣(后來的南市光啟路縣左街口)。[3]
1915年(民國四年),上??h政府從曲家灣遷至楊家橋的南市蓬萊路171號地方(曾為南市公安分局大院)
1927年7月7日,設上海特別市,上??h治所在的南市地區(qū)劃歸上海特別市,成立之初上??h治未遷移,上??h府寄居上海市。
1931年6月,上??h決定縣政府遷至北橋(位于現(xiàn)滬閔公路北松公路口),并開始在北橋進行新的縣政府各機關的場所建設,1933年1月建設完畢,正式遷入。
1945年抗戰(zhàn)勝利,8月17日重慶派來的接受上??h的人員到達上??h三林鄉(xiāng)(現(xiàn)屬于浦東新區(qū)三林鎮(zhèn)),上海縣政府組成人員馬上借三林鎮(zhèn)南行街26號康姓私宅辦公,后考察北橋原縣府諸建筑損壞嚴重,需要重修,故決定先暫駐閔行鎮(zhèn),待北橋縣府建筑修復后再遷回。
1945年10月,上??h政府成員從三林南行街遷往閔行鎮(zhèn)北廟(今新閔路530~532號)辦公。
1948年7月,北橋的縣府建筑修復完工,縣政府成員從閔行遷回北橋原址辦公。
1954年4月,上海縣人民政府從北橋遷往閔行鎮(zhèn)建設路1號(后為閔行三中所用)。
從法理上講1931年6月到1954年4月北橋都是上??h治,只是由于種種原因寄住過南市楊家橋(1931——1933)、三林南行街(1945)、閔行鎮(zhèn)北廟(1945——1948)。
1958年8月,上??h人民政府遷往西郊哈密路1330號(現(xiàn)屬于長寧區(qū))。
1959年2月,上??h人民政府遷回閔行鎮(zhèn)建設路1號。
1959年12月,成立閔行區(qū),成立之初上??h人民政府未遷移,上??h府寄居閔行區(qū)。
1960年12月,上??h人民政府從閔行鎮(zhèn)遷至莘莊鎮(zhèn)張家花園(現(xiàn)莘建路201號)。
1992年12月,上海縣撤銷,與閔行區(qū)合并設立新的閔行區(qū),新的區(qū)政府設在莘莊地鐵站北滬閔路水清路口西北側。[1]
地域變化
上海縣境域變化頻繁,境域變化主要有:
(1)明嘉靖年間析地置青浦縣。
清·嘉慶上海縣全境圖
清·嘉慶上??h全境圖[1]
(2)清雍正年間析地置南匯縣。
(3)清嘉慶年間析地置川沙廳。3次析地后,境域僅及立縣時30%左右。
(4)1928年(民國17年)析地置上海特別市,境域縮減為立縣時7.6%。
(5)1958年自江蘇省劃歸上海市轄,并入西郊區(qū)大部及嘉定縣紀王鄉(xiāng)部分,境域約擴大為立縣時的23%。
(6)1960~1984年,劃地設上海市閔行區(qū);又陸續(xù)劃出毗鄰市區(qū)的各鄉(xiāng)部分地及3個縣屬鎮(zhèn),境域又縮減為立縣時的18.3%。
(7)1992年,上??h與閔行區(qū)合并成立新的閔行區(qū)。上??h域不復存在。
地理環(huán)境編輯
地形地貌
上??h地貌為堆積地貌類型,是長江河口地
©2019Baidu-GS(2018)5572號-甲測資字1100930-京ICP證030173號-Data©長地萬方
上??h
段河流和潮汐相互作用下逐漸淤積成的沖積平原,以濱海平原為主體。其形成,總體上是由西向東漸次推進。地勢低平,起伏不大,平均海拔4米左右,由西向東略有升高,一般在3.4~4.5米之間。按地貌形態(tài)和成因、分為湖積平原、濱海平原和河積平原3個地貌單位。濱海平原又可分為早濱海平原和晚濱海平原,河積平原可分為黃浦江和吳淞江兩個沖積平原。[4]
上海縣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東南前緣,黃浦江縱貫南北,分縣境為浦東、浦西兩部分。境內地勢低平,平均海拔4米左右(以吳淞基準點為標準,下同)。土層深厚,一般厚度180~300米。地表土壤由水稻土和旱地潮土組成,是農業(yè)生產的良好基礎。地下水豐富,有礦泉水可供開采。境內500多條河道縱橫密布,總長3000多公里,受潮汐影響顯著。水面占土地面積10.5%。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以耕地為主,林木覆蓋率3.5%,野生動物稀少,野生植物僅有一些草類。[5]
氣候特征
上??h全年平均氣溫15.5℃。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.8℃,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3.1℃。全年日平均氣溫高于10℃的作物生長期平均232天。全年最熱時期在7月中旬~8月上旬,平均氣溫達28.2℃??h內氣溫差值甚小,平均氣溫僅差0.2℃,年極端最低氣溫也只差1℃左右[6]
上??h年平均降水量1078.l毫米,年平均降水日132.7天。全年降雪日不多,平均6~7天左右,也有少數年份無雪。全年平均無霜期233天;80%的年份在218天以上。
上??h境處于東亞季風區(qū)域,全年盛行東南風,風向頻率10%,最少西南風,風向頻率3%。3~9月東到東南風最多,10~2月多西到西北風。
上海縣年平均風速3.6米/秒。時期上,3、4月平均風速最大;10月份最小。風向上,西北風風速最大;西南風最小。
行政區(qū)劃編輯
1984年8月,上??h轄有紀王、諸翟、華漕鄉(xiāng)、新涇、虹橋、龍華、梅隴、莘莊、曹行、塘灣、馬橋、北橋、顓橋、三林鄉(xiāng)、陳行鄉(xiāng)、杜行鄉(xiāng)、魯匯鄉(xiāng)17鄉(xiāng),莘莊、七寶、龍華、漕河涇鎮(zhèn)、北新涇5鎮(zhèn)。鄉(xiāng)、鎮(zhèn)下設有238個行政村、2339個村民組、76個居民委員會。9月龍華、漕河涇兩鎮(zhèn)分別劃屬徐匯區(qū),北新涇鎮(zhèn)劃屬長寧區(qū),全縣轄有17鄉(xiāng)2鎮(zhèn)。[7]
1992年12月,上??h轄3鎮(zhèn)14鄉(xiāng),分別為:莘莊鎮(zhèn)、七寶鎮(zhèn)、顓橋鎮(zhèn)、紀王鄉(xiāng)、諸翟鄉(xiāng)、華漕鄉(xiāng)、虹橋鄉(xiāng)、梅隴鄉(xiāng)、莘莊鄉(xiāng)、塘灣鄉(xiāng)、曹行鄉(xiāng)、北橋鄉(xiāng)、馬橋鄉(xiāng)、三林鄉(xiāng)、陳行鄉(xiāng)、杜行鄉(xiāng)、魯匯鄉(xiāng)。[7]
1992年7月,新涇鄉(xiāng)、龍華鄉(xiāng)分別劃入長寧區(qū)和徐匯區(qū)。1992年9月26日,經國務院批準,撤銷上海縣,與同時撤銷的閔行區(qū)合并為新的閔行區(qū)。[8]
資源編輯
植被
上??h生態(tài)類型,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相混交的類型,原始的生態(tài)類型已蕩然無存,上??h為人工群落所覆蓋。農村歷來樹茂竹密,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中,遭日本侵略軍和國民黨軍隊亂砍濫伐,損失嚴重。解放初期,林木植被稍有恢復。1958年高大樹木又大多砍作柴薪或作木料,致使上??h樹木急劇減少。60年代以來,雖陸續(xù)有種植,收效不著。1979~1984年,年均實種樹木40萬株,因管理不善,或春種秋死,或過多砍伐,以致每年減少近47萬株。
1979年隨機調查,上??h農村有“四旁”(路旁、屋旁、河旁、田旁)樹292.5萬株,平均每畝耕地7.1株,到1984年普查結果,減少到228.8萬株,平均每畝耕地5.4株。林木覆蓋率1982年為3.l%,1984年增加到3.5%。林木覆蓋率低是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中一個顯著弱點。今存的野生植物幾乎都系草本,種類也較少,能形成優(yōu)勢種的主要是蓼科的蓼屬、藜科的藜屬等。農作物以稻、麥、棉、油菜及蔬菜為主,經濟果樹主要是柑橘、桃、梨、葡萄。樹木大宗的有白榆、樟、懸鈴木、水杉,其他稀少品種主要集中于縣境內的上海植物園、上海動物園等公園內。
花卉種類繁多,商品性生產和家庭庭院植物種植極為普遍,構成栽培植物的絕大多數。按恩格勒系統(tǒng)編排,上??h有高等植物1019種,野生的334種、栽培的685種,分屬155科,其中苔鮮植物16科40種、蕨類植物6科7種、裸子植物9科35種、雙子葉植物104科778種、單子葉植物20科159種。[9]
動物
上??h地處平原,又與上海市區(qū)接壤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單一,加上人口密集,活動頻繁,動物種類較少。50年代起,農田平整,農作物復種次數增加,農藥、農肥普遍使用,環(huán)境污染加劇,致使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顯著減少,過去常見的白鷺、豬獾、野兔、雉等至70年代已不見或少見。境內動物除上海動物園人工飼養(yǎng)320余種外,能見的還有如下種類。
無脊椎動物中,昆蟲約有80余種,分屬50余科,常見的有農業(yè)昆蟲螻蛄、蝗蟲、粉蝶、地老虎、粘蟲、稻螟蟲、蚜蟲,還有蜜蜂、蟬、天牛、螞蟻、胡蜂、油葫蘆、蟋蟀、蠅、蚊、牛虹等。
常見的大型無脊椎動物還有蚯蚓、螞蝗、蛤輸、蝸牛、河蚌、環(huán)棱螺、蝦、蟹、蜈蚣、蜘蛛等。
脊椎動物中,魚類有20余種,數量最多的是人工養(yǎng)殖的鯉科魚類,主要有青魚、草魚、鰱魚、鳙魚、鰣魚和編魚。河塘因污染或改為魚塘,以致其他魚類日益減少,比較常見的只有黃鱔、烏鱧、泥鰍和黃顙魚等。
兩棲動物常見的僅4種,即蟾蜍、澤蛙、金錢蛙和黑斑蛙,偶在棉田里能見到雨蛙。爬行動物中蛇類隨著墳地、竹園的消失和減少,農村舊屋的拆除,已不多見,偶爾能見到的有赤練蛇、烏梢蛇等。龜類偶見的有金龜和鱉。鳥類除上海動物園飼養(yǎng)或逸飛園外的外,野生鳥類的優(yōu)勢種是麻雀,此外還能見到斑鳩、翠鳥、家燕、白頭翁、喜鵲等。原來常見的雉等至70年代已極為少見。家禽主要有雞、鴨、鵝、鴿、鵪鶉,80年代還從國外引進珍珠雞、火雞等。
哺乳動物,家畜有水牛、黃牛、奶牛、山羊、綿羊、狗。貓、豬、家兔等,野生最常見的有鼠類,偶見有鼩鼱、黃鼬、蝙蝠和逸為野生的家兔。此外還有從外地引進人工飼養(yǎng)的水貂等。[10]
經濟編輯
農業(yè)
上??h是上海市蔬菜、生豬、家禽、鮮蛋等副食品主要生產基地之一,1984年,上市量分別是全市郊縣總上市量的33%、11.l%、12.8%和27.l%。糧食、棉花、油菜籽產量分別占全市5.9%、5.7%和6.4%。上??h又是上海市最主要的鮮花生產基地,花卉切花產量占全市60%以上。以桃、橘、草毒、十條筋瓜為主的瓜果生產也有相當發(fā)展。
明清,農村經濟以棉花種植業(yè)及紡織業(yè)為支柱。至清代,農作物播種面積長期為“棉七稻三”。晚清至民國,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生產漸成為重要種植業(yè),蔬菜、花卉等商品生產隨上海城市發(fā)展而日趨興旺。解放后,上海縣農業(yè)生產立足為城市服務,重點發(fā)展蔬菜和畜牧業(yè),形成上海市最大的蔬菜生產區(qū)。糧食生產長時期作為農業(yè)發(fā)展重點,以保證縣內農民口糧自給,常年播種面積30~40.萬畝。棉花仍長時期作為重要經濟作物,農村的主要收入來源。50年代中期起播種面積持續(xù)減少,1984年種植10.1萬畝,比1951年減少14.3萬畝,1986年僅1.9萬畝。油菜生產基本滿足縣內食油需要。1984年上海縣耕地37.8萬畝,務農勞力10.7萬人,生產糧食14604萬公斤、棉花12.2萬擔、油菜籽15.1萬擔。
解放后,農業(yè)總產值逐年提高,1949年3043萬元(1980年不變價,下同),1958年6338萬元,1984年24071萬元。農業(yè)總產值從1949年占上海縣工農業(yè)總產值93.1%,下降至1984年19.3%。1949年種植業(yè)占農業(yè)總產值85%,林業(yè)占0.3%、畜牧業(yè)占4.9%、副業(yè)占9.7%、漁業(yè)占0.1%;1984年,種植業(yè)占農業(yè)總產值58%、林業(yè)占0.2%、牧業(yè)占35.4%、副業(yè)占5.5%、漁業(yè)占0.9%。農村勞動力結構發(fā)生較大變化,1970年務農勞力占農村總勞力93.8%,1984年降至42.3%。農村勞力收入有較大提高,1958年勞均收入196元,1984年1031元。[11]
工業(yè)
上??h境緊接上海市區(qū),得風氣之先,工業(yè)開發(fā)早,生產發(fā)達。傳統(tǒng)家庭手工紡織業(yè)歷元、明、清代,至20世紀初衰落。自19世紀中葉,近代大工業(yè)興起,至本世紀20~30年代,已成為上海重要的建筑材料、化工工業(yè)基地。同時,碾米、軋花、榨油等地方小型工業(yè)也得到發(fā)展,至解放初,適應農業(yè)經濟和居民生活的各種作坊、個體手工業(yè)戶遍布城鄉(xiāng)。50年代,大批市屬工廠在縣內興辦,成為上海重要的機械、電子儀表、化工、建材工業(yè)區(qū)之一。1984年,坐落境內的上海市(國家部)屬工廠175家,從業(yè)人員11.9萬余人。依靠優(yōu)越的地理條件和一批市屬大中型企業(yè)在境內興辦的經濟優(yōu)勢,縣地方工業(yè)迅速發(fā)展。1956年,縣屬工業(yè)基本形成。1958年公社工業(yè)興辦。1979年社隊工業(yè)崛起。80年代初形成以縣、鄉(xiāng)村(社隊)工業(yè)為支柱的縣、鄉(xiāng)(公社)、村(大隊)、聯(lián)戶、個體5個層次的工業(yè)。工業(yè)門類眾多,機電五金、家用電器、服裝、紡織業(yè)發(fā)展尤為迅速,工業(yè)已成為上??h國民經濟支柱。1984年,上??h工業(yè)產值達100836萬元(1980年不變價,下同),占上海縣社會總產值的67%、工農業(yè)總產值的80.73%;有767家工業(yè)企業(yè),職工11.8萬人,工業(yè)利潤15206萬元,銷售收入90743萬元。[12]
國民生產總值,1949~1984年年均遞增8.58%(1949~1955年含新涇區(qū)、龍華區(qū),1956、1957年含西郊區(qū),下同),1949年3650萬元,1984年65121萬元,第一、二、三產業(yè)分別占24%、57.3%和18.7%。1988年達157378萬元,第一、二、三產業(yè)分別占13%、61.9%和25.l%。社會總產值,1949~1984年年均遞增12.2%,1949年2662萬元,1984年150497萬元,工、農業(yè)分別占64.9%和17.7%。1988年399160萬元,工、農業(yè)分別占71.6%和10.9%??h財政收入,1949~1984年年均遞增15.2%,1949年133萬元,1984年19029萬元。1988年29105萬元,在全國各縣中居第八位。
交通編輯
上??h地接上海區(qū),地理條件十分優(yōu)越,又具有完備的航空港、鐵路、公路、航道等交通設施和條件,對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(yè)發(fā)展極為有利。上海唯一的航空港虹橋飛機場坐落境內。滬杭鐵路及其外環(huán)線縱橫貫穿上??h,設有新龍華、莘莊等車站。公路四通八達,82條公路把各鄉(xiāng)與上海區(qū)、鄰縣聯(lián)成一體,318、320兩條國道是聯(lián)接上海和江、浙、皖及南方各省的交通孔道,還有莘松高速公路(2010年1月1日通車)。運營于境內的37條公交客運線路,組成滬西公交客運樞紐。黃浦江在縣內流經35公里,一半河道可通航萬噸輪船,納百川而形成以吳淞江、大治河、淀浦河、橫瀝港等為主干航道,縱橫交錯的航運網絡。沿江河百余座碼頭,年裝卸量可達千萬噸。郵政電信事業(yè)頗為發(fā)達,設于莘莊鎮(zhèn)的上海市電話局莘閔區(qū)局,電話總機容量2.8萬門,縣郵電部門還裝有微波電信等設施。
人口編輯
上海立縣時,人口約10萬,清末達11.5萬戶、56.8萬人(不含租界)。市縣分治后,1930年(民國19年)有2.6萬戶、11.4萬人。1949年解放前夕有2.5萬戶、11.87萬人。1984年達11.06萬戶、39.76萬人,密度1086人/平方公里。1958~1983年,上??h戶數年遞增20.03%。其中農村戶年遞增20.44‰、城鎮(zhèn)戶18.20‰;人口年遞增10.13‰,其中男性為9.30‰、女性10.94‰,農業(yè)人口為10.65‰、非農業(yè)人口12.58‰。人口自然增長率,1953~1984年年均為15.82‰,遷入、遷出人口大致持平,為100.08:100。[13]
著名人物編輯
上??h歷代人才輩出,或服務、造福于鄉(xiāng)梓,或獻身于國家和民族。杰出的如元代紡織技術革新家黃道婆、明代學問家王圻及書畫家董其昌、明人抗清志士侯峒曾。近、現(xiàn)代有參加辛亥革命的國民黨元老鈕永建、著名中醫(yī)藥專家秦伯未、優(yōu)秀田徑運動員錢行素、著名政法學家錢端升等。為革命和人民利益獻身的烈士152人,其中有我國鐵路工人運動的先驅沈干城、堅持抗日宣傳而犧牲于日本帝國主義屠刀下的愛國報人蔡釣徒、犧牲于重慶渣滓洞大屠殺的薛傳道等。解放后,有全國勞動模范徐雪林、一心為農民謀利益的農村干部張文書等,以及其他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建設社會主義添磚加瓦作出貢獻的人。
旅游編輯
上??h是上海主要的旅游勝地之一。有屬于良渚文化的馬橋古文化遺址,有黃道婆、宋慶齡等名人墓地,有上海烈士陵園。上海規(guī)模最大的佛教叢林龍華寺、現(xiàn)代化娛樂場錦江樂園以及上海動物園、上海植物園兩家專業(yè)公園均坐落境內。[14]
教育編輯
清同治、光緒年間,今上??h境內有3家書院。1839年(清道光十九年)教會學校創(chuàng)辦。1899年(光緒二十五年)始有里人創(chuàng)辦馬橋強恕學堂。1928年(民國17年)上??h立初級中學創(chuàng)辦,繼后技術中專、職業(yè)學校、幼兒園和民眾教育館相繼興辦,民眾教育在江蘇省內享有聲譽。1946年,三林中學在縣內首設高中,全縣遂形成初等到中等的教育序列。解放后,大批學校興建,50年代中期形成從幼兒園到高等學校完備的學校系列,以初等、中等教育為主的普通教育得到蓬勃發(fā)展,并開展掃除文盲教育。1979年后逐步形成普通教育、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網,保證所有青少年得到初中教育的機會。并開展職業(yè)技術教育,進行中等教育結構改革。
1945~1949年學齡兒童入學率40~50%;1949年在校學生中,中、小學分別占7.6%和92.4%;92.6%的成人為文盲。1979年全縣基本掃除文盲。1983年學齡兒童入學率99.7%,
七寶鎮(zhèn)老街風貌
七寶鎮(zhèn)老街風貌
年鞏固率99.1%,小學生畢業(yè)率94.7%,12~15周歲少年兒童初等教育普及率98.3%,全部符合國家教育部和上海市教育局關于普及初等教育暫行規(guī)定的基本要求,達到初等教育普及標準。1985年,初中入學率95%,年鞏固率99.9%,畢業(yè)、結業(yè)率95.9%,16~18周歲青少年初中教育普及率95%,各鄉(xiāng)、鎮(zhèn)全部達到或超過上海市教育局關于現(xiàn)階段普及初中教育的基本要求,在上海郊縣率先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。
19945684949
shwatchhouse@163.com
上海市金山區(qū)干林路 2188號